此前,一部名为《中国铁路》的形象宣传片受到关注,该片署名为“张艺谋导演”,片长5分钟,回顾与总结了中国铁路近几十年的成就并展现中国铁路的线路规划,据审计署公布的铁道部2011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显示,该片是在未按规定公开招标的情况下投资1850万元制作的,且未达到预期效果。
消息披露后,质疑铁道部暗箱操作者有,质疑张艺谋漫天要价者有,而新闻报道中的一句“未达到预期效果”,尤其值得玩味——在这里做个很不地道的猜测:假如《中国铁路》反响大好,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的话,是否之前的“未公开招标”的程序违规就能被洗白成“慧眼识人才”了呢?张导又是否还会有着急澄清“被署名”的举动呢?
天幸有这个“未达效果”,把“天价宣传片”和“名导被署名”一一暴露在公众视线里,也让我们再度思考:任何程序都该合法合规重要,还是所谓“特事特办”更能达成效果?前者无疑能奠定长远的法治精神,后者在个案中或许无往不利但却无助于制度建设。
在“天价宣传片”事件中,假如张艺谋确实并未参与宣传片拍摄,并且不同意署名,那么在澄清之前,张导事实上还为铁道部的暗箱操作抵挡了一部分来自舆论的匕首和投枪,但随着张艺谋的声明铁道部不得不再次站在风头浪尖了,虽然铁道部至今一言不发,但之前“名导演要价高”的无字辩解显然难以搪塞质疑了——除非是张大导演即便只是“提意见”也要价不菲。
“先沉默再诡辩最后找个临时工”一向是不少公共事件中当事方屡试不爽的“杀手锏”,工作人员随时被“临时”充当挡箭牌,可那些临时工都是缺乏话语权的“无名之卒”,但这次铁道部却找上了大名鼎鼎的导演张艺谋当“潜在临时工”,手笔虽不可谓不大,却显然应了“机关算尽误自身”。
事实上,对于一部耗资近两千万、名导演署名、拍摄地横跨大江南北的宣传片,应该说制作方还是有所期待的,而“成者为王败者寇”的潜规则也告诉他们,重要的是结果,价格虚和不招标未必会是什么大事,结果达到一切OK——价钱高会成为“值得”,不招标会成为“有魄力,敢干”,可结果恰恰出乎制作者意料:铁道部形象非一日之寒,断难通过短短5分钟的视觉幻象予以扭转,而审计署也不会对1850万的巨额支出视而不见。现在,既然张导已经站出来澄清“此事非吾所为”,铁道部已经无法不接招了——张大导演为什么也成了“临时工”?承担拍摄的制片公司与铁道部的合作细节是什么?业内认定成本只是十几万的片子为何花出了1850万?成本之外的巨额款是如何入账的?
——且搬好凳子,坐看洗地。
' />铁道部花巨资私下炮制的“宣传大片”,因质量低劣、粗制滥造受到很多网友的“鄙视”。宣传片1850万元的天价投资额更是饱受质疑,有业内人士甚至声称“十几万元就能搞定”。在这场风波中,张艺谋因为在片头被署名为导演,也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作为“国际级”的大导演,就是这样的艺术水准?上千万的资金就搞出这么个“东东”,是拍片呢,还是“洗钱”?现在通过张艺谋助理的回应我们才知道:张艺谋跟该宣传片关系不大,所谓“导演”只是象征性地提了些意见。换言之,张艺谋这回是被人“当枪使”了。
张艺谋被人“当枪使”,冤不冤?当然冤——自己并未参与拍摄,却被一部烂得不能再烂的宣传片署名为“导演”,艺术水准受到空前质疑,个人形象也因之受损。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显然又不冤——毕竟张导参加过宣传片的创意会,也看过样片、提过意见。更重要的是,他收了人家的钱。虽然我们不知道“张艺谋导演这个级别的费用”到底是个啥标准,但肯定不是个小数目。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说张导跟铁道部的宣传烂片没有任何关系、不应该负一点责任,很显然说不过去。
有业内人士透露:拍摄此类大型单位宣传片,介绍人或者中间机构从中抽取提成、层层盘剥已经是行业潜规则。原来,这年头不仅工程领域盛行“层层转包”、雁过拔毛,其他领域也学习和嫁接了这一“先进经验”。怪不得现如今那么多单位的领导热衷于制作各类宣传片、搞各种晚会之类的大型宣传活动呢,原来不光是为了满足面子和虚荣的需要、追求“社会效益”,有时候还是为了满足“钱包”的需求、追求“经济效益”啊。为了让宣传片更能唬人、套出更多的资金,拉大旗作虎皮请名人“站台”就成了最精明有效的选择。有的甚至还不惜“挂羊头卖狗肉”,把本来没有多少关系的名人高高供起来,自己躲在幕后当“无名英雄”闷声发大财。
公共财政的监管、政府部门的不正之风以及某些行业的潜规则,都需要有制度进行监督制约。而像张艺谋这样的名人,通过此次事件也应反思,尽量避免被“别有用心”者攀附利用,更不能做出拿名声换钱的轻率之举。名声和形象来之不易,一定要像爱护羽毛一样去精心呵护,一旦透支过头威信扫地则悔之晚矣!
' />2010年铁道部尚在刘志军的治理下,铁道部未按规定公开招标,耗资1850万元巨资拍摄了5分钟的《中国铁路》形象宣传片,用于2010年第七届世界高铁大会开幕式上。这部鲜少曝光的形象宣传片若非国家审计署实话实说这部优秀作品还未能公诸于众。不得不佩服铁道部的大手笔和隐蔽性,也不得不佩服这位引领中国电影市场的著名导演张艺谋同志,能自砸招牌,制作出这等优秀的作品,真是强强联手啊。
每分钟370万的投入,真是一刻值千金啊。这么大的制作按理说,应该效果显注,能够在老百姓心目中树立起中国铁路的正面形象,在未来能够对铁路发展起到品牌效益,为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然而事实是如此吗?公众是最有说服力的,从互联网上众多网民评论来看,该片性价比不高。5分钟的中国铁路宣传片美轮美奂,颇有老谋子的一贯手法。但从老谋子以往作品中可以看出,此次作品制作手法粗糙,缺乏内涵,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整个片中在一首老歌《我爱你中国》的带动下,几位面带微笑美女热情地服务旅客,整个片子动车来回跑,看不到一点人文风格。细看下拍摄过程显得过于急切,没有张导以往作品的精雕细琢。用网民的话讲“要是我来拍几十万最多几百万就能拍出同样的水平的宣传片”。然而,这么一部片子却整整花了1850万元。对于一部花了巨资的宣传片如果说真能起到宣传正面良好形象,树立品牌效应,那么,这耗巨资打造的宣传片也是物有所值吧,必尽是名导巨资打造出来的。可恰恰这部片子只是用于世界高铁大会开幕式,从2010年至今还未能面向公众,不是审计署推动,公众还未能看到。该宣传片即没有起到树立形象作用,也没有为企业创造商机。
一部电影可以因一位名导或者一名影视大鳄而走红,一个企业也可以因一位名导或者大腕而一炮打响走出困境。然而,病要仔细看,“药”要对症下,草草了事只会看错病下错药。同理,张艺谋并不是企业的救世主,名导效应也不见得处处有效。所以笔者认为,价高未必是好货,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把更适合东西用在最恰当的地方,这样才是正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