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课题,需要用治理之进步去推动,用改革之深化去破解,用理念之升级去引领】

这几天,中国沉浸在北京和张家口成功申办冬奥会的喜讯中。冬奥会花落中国,让历史在我们脚下划出了新的延伸线。如果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改革开放30年成果的集中展示,那么披上冰雪衣装的冬季奥运会,定格的将会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绚烂绽放。

除了民族自豪感外,冬奥会对每个人意味着什么?有人觉得冬奥项目太过小众,无法参与其中;有人担心办冬奥会靡费资金,造成公共财政捉襟见肘。了解一下此次冬奥会的要义,这些担忧应该可以打消。本次冬奥会确立了“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三大理念,这其实已经回答了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凭什么让中国举办冬奥会?这需要做好赛事服务,扩大冬季体育项目影响,北京申办报告估算,举办冬奥有望带动3亿民众参与冰雪运动。另一个问题是如何确保“奥运让人人受益”?这有赖于探索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互动发展、共赢发展之道,破解办赛投入、空气质量、水资源利用、场馆利用等焦点问题,为老百姓创造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其实,申奥本身已经给了我们丰硕收获。比如,申奥唤醒了公众对冬奥项目的参与热情,进一步推动了大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比如,京张联合申报让我们发现了“长在深闺人未识”的崇礼之美,让那一方土地迎来了展现美丽、走向更好的契机;再比如,申奥促使北京和张家口进一步明晰了城市定位,为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谁能说这些收获同个人无关?

承办冬奥会,不仅仅是圆满办好赛会,更应通过筹备和举办赛事,带动城市的长远发展。北京奥运会筹备期间,“老北京”们对北京的快速变化有个形象的比喻:一张北京地图,“寿命”充其量就一个多月。如今,务实、节俭办奥运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举办冬奥会无论是从体育层面还是从发展层面,都已经被视作同民生幸福息息相关的一件事。要兑现好对国际奥组委和广大民众的冬奥承诺,显然需要政府拿出更多“高招”。

发展出考题,改革做文章。无论是吸引民间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冬奥设施建设,还是探索有效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无论是破解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的“大城市病”,还是以奥运辐射效应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共同富裕;无论是打造体育、文化、旅游等新增长引擎,还是营造全民健身、全民参与冬季运动的软文化氛围,方方面面的课题,无不需要用治理之进步去推动,用改革之深化去破解,用理念之升级去引领。

虽然北京在节俭办赛、避免“后奥运效应”等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张家口也坐拥优越自然条件,但要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仍有许多棘手挑战有待克服。比如,相较特殊时期用特殊政策制造出来的“APEC蓝”,公众所期待的是发展与生态相容相生的“冬奥蓝”;相较以往首都“虹吸效应”,公众所期待的是张家口不再“唱配角”,而同北京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奥运会被视作城市再造的催化剂,怎样激活其中的化学反应,尤其是让承办冬奥会成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引擎,绝对是一盘关于国家治理的大棋。

从深层次看,举办冬奥会也是一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比拼,一场与“过去的自己”的较量。“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拿出更宽广的视野、更坚定的信心、更务实的举措去做好冬奥筹备工作,方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申奥成功贺信中提出的目标,“把2022年冬奥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

【国际上对冰雪强国的定义,是以冰雪运动人口为标志的,而不是以冬奥会金牌数为度量衡。因而冬奥会举办,有望以激励民众参与为路径,大力推动冬季项目体育活动在中国的普及。】

昨天下午,随着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现场“一锤定音”,2022年冬奥会花落北京!

奥林匹克再次眷顾北京,也是机缘续书:遥想2008年,北京就以举办奥运盛会的方式,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七年后,在新的时间路口,作为东方文明古都的北京跟世界再度立下约定,要谱写新的引人瞩目的奥林匹克传奇。

举办冬奥会是国家盛事,也满载着民众期许。对民众而言,这份荣光,不只是国家叙事感召下与有荣焉的情感共振,也不仅是作为见证者,目睹北京—张家口踏上充满激情与魅力的冰雪之约,而是躬逢其盛地共享利好、切实受惠。中国在申冬奥的申办报告中就提出,申奥成功后要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在此宏愿统摄下,举办冬奥会与发展全民体育之间也建立了紧密关联,可以想见,当更多人都能参与到冰雪运动中,举办冬奥的意义也就不止于冬奥会本身,它对大众冰雪运动乃至全民健身运动,都是种促进。

实质上,“夏强冬弱”堪称中国体育存在已久的短板,尽管在近几届冬奥会上表现出色,但从金牌榜上看,中国冰雪运动竞技实力与冬季项目强国间仍有一定差距,“东三省大战世界各国”的打趣,也投射出民众对于打造冰雪强国的渴望。竞技层面的地域局限,本质是大众冰雪运动发育不均衡的映射。正因如此,中国政府大力向公众推广冰雪运动项目,促进中国冬季运动均衡发展。

冰雪运动发展跟全民健身方式养成、国民体质提升挂钩,吸纳民众广泛参与,是不二之方。北京—张家口举办冬奥会,就为助推冬季群众体育活动的普及,提供了绝佳契机。而“让3亿人上冰雪”,也为中国冬季体育运动发展勾画了可期的轮廓。

此次申办冬奥成功,最大的“红利”是将加快中国冰雪运动设施的建设。按照申冬奥规划,未来几年我国冰场、雪场数量将大幅增加,包括冰雪行业的技术人才培养也被列入发展台账中。某种程度上,赛事举办,无疑是“硬件补缺”和冰雪文化推广的机遇,今后通过赛场资源低成本开放,这有助于纾解大众冰雪运动场地缺少的局面。

去年10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曾将冰雪项目列为突破口之一。在体育主管部门层面,关于冰雪运动的青少年和后备人才培养的“十年蓝图”正在酝酿。而冬奥会举办,也为蓝图铺开、承诺兑现提供了充分动力。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言:“北京为我们勾画了将冰雪运动推广至数亿人的前景。”当冬奥会助推了冰雪体育进了校园公园,助推了那些基础设施完善,该前景落到实处也就指日可待。

国际上对冰雪强国的定义,是以冰雪运动人口为标志的,而不是以冬奥会金牌数为度量衡。因而冬奥会举办,有望以激励民众参与为路径,大力推动冬季项目体育活动在中国的普及。当申冬奥成功的落脚点是全民受惠,那成功势必也会被赋予更重的分量。

【社会认同指每个人对自己社会身份的接纳和认可,并将其纳入到“自我”概念之中。从心理学角度,北张申冬奥成功带给我们的快乐,是因为它能够提升我们的自尊感。】

北京·张家口日前在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竞争中,击败中亚城市阿拉木图获得举办权。这次北张的申冬奥成功给全国大多数人带来了快乐,他们为北张的成功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当人们达成目标,获得期望之物是都会感到由衷的高兴;人们听到喜欢的音乐,吃到喜欢的美食,欣赏到心仪的美景,也会感到切实的快乐。而北京和张家口获得冬奥举办权,可能短期之内和我们的生活还不能发生关系,但我们为什么仍然会感到由衷的高兴呢?

从心理学角度,类似北张申冬奥成功等大型赛事活动带给我们的快乐,是因为它能够提升我们的自尊感。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概念里面,都包含了至少三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成分,其中之一便是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指每个人对自己社会身份的接纳和认可,并将其纳入到“自我”概念之中。

也就是说,我们一旦在这个社会生活、成长,并且接纳、认可因为属于这个社会共同体的一员的身份,以及与此身份相关的价值观和情感,那么我们的这个社会群体身份就融入到我们的心理自我当中,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而这就是我们对家庭、故乡、祖国最纯粹和朴素的热爱之情的心理机制,因为我们作为一个家庭的成员身份(如“我是谁的孩子”),或故乡的一分子(如“我是哪里的人”),以及国族的一员(如“我是中国人”)都是我们每个人“自我”的一部分。那么,对我们家庭的褒奖,对故乡的赞美,对祖国的荣誉,就如同我们自己得到褒奖,得到赞美,获得荣誉一样,能提升我们的自尊感,带来积极的心理感受,通俗地讲,我们会为此而感到高兴。

所以,当北张申冬奥获得成功后,我们作为整个群体中的一员,会感受到不同程度的高兴。不过,高兴的程度大体上跟群体大小、对相应群体的认同程度有关。

例如,北京市民更可能因为他们的城市获得了申奥竞争的胜利而感受到强烈的自豪感,因而也有着更为强烈的高兴程度。北京之外的人则因为首都获得了申奥竞争的胜利而感受到些许的自豪感,并为之而感到高兴。甚至国外的华人也可能为此而感受到自豪感,因为北京和张家口在申奥中成功,也是作为炎黄子孙的身份而高兴。

我们对北张申冬奥而感受到的高兴,到底只是转瞬即逝的“快感”?还是持续促使我们身体力行的支持行为?对一些人而言,北张申奥成功同时也意味着可能给他们带来切实的潜在利益回报,那么,他们更可能持续地身体力行地支持和拥护北张筹奥的活动,像那些可能从北张筹备和举办冬奥过程中获得商业利益的企业、地方政府;或者有机会近距离便捷地观看高水平冰雪运动项目的运动迷、爱好者。

类似的大型体育赛事都有凝聚人心的力量,这其中便是社会认同在发挥作用。

□唐映红(心理学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