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山东省东明县的仝建华见义勇为,被一个同事打成重伤。当仝建华到法院领取这起伤害案件的判决书时,他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两份判决书摆在他眼前,一份判处被告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附加3万元的民事补偿,另一份则是判处被告有期徒刑4年。法官代春燕让仝建华“自行选择”,当仝建华选择后一份判决时,却被代春燕拒绝:“两份判决你都拿走,再考虑考虑。”(据2011年9月9日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又一份典型的“鸳鸯判决书”横空出世了。就在2009年5月,由于接受原告吃请,河南省登封市法院卢店中心法庭法官韩锦喜先后作出两份文号相同、内容基本相同、判决结果完全相反的“鸳鸯判决书”。为避免被追责,韩锦喜还与当事人签订了“不追究协议”。事发后,韩锦喜被依法提请撤销审判员职务并取消法官资格。(2009年5月18日《大河报》)
同一刑事案件,同一上诉法院,同一位审理法官,在同一时间却出具“鸳鸯判决书”供被害人“自由选择”。清晰的法律责任与刑事裁量,硬是被法官判成了“选择题”。这是究竟“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还是法官明目张胆的包庇罪犯,相信人人都会心知肚明的。人们不禁要问:当事法官在光天化日之下肆意妄为,践踏公平,歪曲正义,司法权威何在?社会秩序何在?老百姓的安全感何在?
法律责任是社会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条件而强制性分配给某些社会成员的一种责任。比如,违法了法律规定的不得杀人的不作为的义务,就可以引起接受刑事惩罚的义务;违反了合同规定的按期付货的义务,就可能引起赔偿对方经济损失的义务,等等。为了维护社会整体的存在和秩序,法律必须在一定的损害事实发生后,强制性地要求相关当事人承担某种责任。对于当事人主观上有过错的违法行为,这种负担往往表现为一种带有惩罚性的法律责任。在当事人主观上无过错的情况下,这种负担就仅仅表现为赔偿性或补偿性的法律责任。尽管具体法律责任的各自性质不同,但他们在消除社会危险、恢复社会秩序和平衡利益关系等方面,都是维护社会整体的生存条件所必需的。
- 2009-10-20最温情判决书作用不宜夸大
- 2008-12-08看到叶盛茂判决书 民进党可以闭嘴了
- 2008-01-05刑事判决书岂能错漏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