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2名受访者认为 “诚信危机,道德失范” 是未来10年的严峻挑战,占受访人数的61.7%
编者引言 当有陌生人对你说他的钱包丢了,没钱回家,希望你给他一点钱,你不会心生怜悯,而是置之不理,因为你知道,他是个职业骗子;当你遇到困难,有陌生人前来帮助时,你也不会心存感激,而是小心谨慎,或者拒人于千里之外,因为你害怕他另有所图;当你与外界交往时,尽管打起十二分精神,仍然有种不安全感,因为造假事件频频发生——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诚信资源逐渐匮乏,信任危机逐渐凸显。
在当今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商业机构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个人和企业与政府之间,都处于一种相互之间缺乏某种信任和信用的危险局面。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解决诚信、信任危机,是当务之急。
生人社会一方面要求人信任信用制度,另一方面,也会通过良性的互动,形成人际“普遍信任”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实际上是一件非常有风险的事情。与此同时,信任作为一种预期又是生活中必需的。对此,人类社会发展出相应的对策,来保证人与人之间形成足够的信任。
当代社会是不同于传统“熟人社会”的“生人社会”。生人社会是在社会流动中形成的。社会分工的加大,每个人离开本乡本土,离开了“自己人”推断的土壤,来到陌生人中间。每一个人都是匿名的,不被别人了解底细的,并且可能迅速离开而在茫茫人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因此,一些人恰恰利用了社会转型,看到了所谓的“商机”,大行欺骗之道。
用制度保障信用
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一个生人组成的社会。然而,生人社会未必就是可怕的,让人提心吊胆,没有安全感的社会。在生人社会中,依然可以通过制度和交往两个方面来对信任提供保证。当然,这里的制度,不是亲属制度或拟亲属制度,而是信用制度和法律制度。这里的交往,不是长期交往,而是短期交往。信用制度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在发展完善。在我们身边就可以看到信用制度起作用的例子。例如,使用纸币,房屋交易中的银行担保,考试作弊的惩罚,企业的诚信记录等等。当所有人通过契约而不是人情,在规定的权利义务的合约中信守承诺,在大家认可的制度面前,平等地接受契约的制约,这样就会得到制度为所有人的利益不受侵犯提供的保障。当生人社会同时也是契约社会时,人们在生人社会中依然可以得到安全感和自由。此外,生人社会的人际交往,要求人们对他人的知觉、判断、归因更为准确和正确。因而,对他人人格特征的知觉能力、交往中的分寸把握、自我保护意识、对他人所言的求证意识等都有了新要求。信任与盲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也就是说,信任将是有条件的,有根据的,而盲从是无条件的、根据不足的。
|